caiji

学周丨也说东坡的“吃”

所属分类:caiji | 发布时间:2022-12-25 | 浏览:192 | 评论:0

学周丨也说东坡的“吃”  第1张

微信号:15838231350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
东坡肉

苏轼第一篇著名的与吃有关的文字是《后杞菊赋》,文字不长,抄录如下:

“吁嗟!先生,谁使汝坐堂上,称太守!前宾客之造请,后掾属之趋走。朝衙达午,夕坐过酉。曾杯酒之不设,揽草木以诳口。对案颦蹙,举箸噎呕。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,井丹推去而不嗅。怪先生之眷眷,岂故山之无有?”先生听然而笑曰:“人生一世,如屈伸肘。何者为贫,何者为富?何者为美,何者为陋?或糠覈而瓠肥,或粱肉而墨瘦。何侯方丈,庾郎三九。较丰约于梦寐,卒同归于一朽。吾方以杞为粮,以菊为糗。春食苗,夏食叶,秋食花实而冬食根,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。”

以上是正文,寥寥数百字,大抵是以豁达为表象,其实是牢骚漫溢,不吐不快,文章记述真切,议论风生,颇有谐趣。赋的正文前有不短的引文——顺便说一句,苏轼写诗作文将“叙”统统称为“引”,这是为了避他爷爷苏叙的讳——要理解这篇赋,必须读懂这篇“引”:

“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。及夏五月,枝叶老硬,气味苦涩,犹食不已。因作赋以自广。始余尝疑之,以为士不遇,穷约可也。至于饥饿嚼啮草木,则过矣。而予仕宦十有九年,家日益贫。衣食之奉,殆不如昔者。及移守胶西,意且一饱。而斋厨索然,不堪其忧。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。扪腹而笑。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谬。作《后杞菊赋》以自嘲,且解之云。”

翻译成现在的文字大致是这样的:唐代天随生陆龟蒙说他经常吃杞菊,一直到夏天五月,枝叶已经老硬,还是吃个不停。就此他还写了《杞菊赋》来宽慰自己。起先我很怀疑他的说法,觉得一个读书人,事业上不顺心,生活贫困一些,简省一些,也就差不多了。至于说到肚子饿到吃草木的程度,似乎也太夸张了。我做官做了十九年了,越做越穷。直到来密州,觉得饭总能吃饱吧,谁知厨房里冷冷清清,实在不堪其忧。每天和通守刘廷式沿着城墙,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杞菊来吃,相对摸着肚子大笑,这才相信陆龟蒙说的话是真的。写这篇《后杞菊赋》也算是自我解嘲了。

这篇赋作于熙宁八年秋,这是一个多事之秋,这一年轰轰烈烈的“变法”走进了死胡同。一年多前,由于天灾,导致赤地千里,而各地官吏还在催逼灾民交还青苗法所贷本息,饥民被加上锁械刑具负瓦揭木,卖产以偿还官钱,犹如雪上加霜,饥民只好背井离乡民,致使疲夫羸老塞道,百姓忧愁困苦不堪。京城安上门的监门小吏郑侠,写成《论新法进流民图疏》并附所画《流民图》,以非正常手段上达天听,导致王安石下野,当此际,苏轼判断出现了幻觉,他觉得皇帝可能会改弦更张,自己可能会重返机要,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他写给弟弟一阙《沁园春》,其中有:“有笔头千字,胸中万卷;致君尧舜,此事何难?”但是,局势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变化,接替王安石的吕惠卿变本加厉,时局越发混乱,失望引发牢骚,牢骚形成文字,这是《后杞菊赋》写作的背景。其实作为地方大员,苏轼的职务全称是“太常博士、直史馆、权知密州军州事”大约是从五品的品级,他的收入是很高的,宋代官俸制度十分复杂,官员无实职者可以领俸,有实职者则可以另加钱。除正俸外,还有服装、禄粟、茶酒厨料、薪炭、盐、随从衣粮、马匹刍粟、添支(增给)、职钱、公使钱及恩赏等,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。官员有差遣职务者另加津贴,作为职务补贴。苏轼这个知州月收入少说也得相当于人民币几十万,他在《寄刘孝叔》一诗中,抱怨“忧来洗盏欲强醉,寂寞虚斋卧空甒。公厨十日不生烟,”讥讽朝廷减削公使钱太甚,他盼着“ 更望红裙踏筵舞”,其实是想表达自己和民众一样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。《后杞菊赋》和《寄刘孝叔》一样,都是哭穷,借哭穷抒发郁闷,讽刺朝政。因此这篇赋和这首诗都将成为“乌台诗案”罪证。

和写作《后杞菊赋》时不同,经过牢狱之灾,贬黄州后的苏轼,因其政治待遇发生了天大的变化,生活也同时陷入真实的困境。苏轼在《初到黄州》一诗中说:“只惭无补丝毫事,尚费官家压酒囊。”压酒囊,即酒熟时压酒滤糟的布袋子。苏轼自注曰:“检校官例折支,多得退酒袋。”宋代官俸的一部分是用实物来充抵的,叫折支。《宋史•职官志十一》云:“凡文武官料钱(俸钱),并支一分见钱,二分折支。”由此可见,苏轼此时被停了月俸,尚可从官府得到诸如退酒袋之类的实物配给。但杯水车薪,很难维持一家人生计。这次他是真正陷入了贫困之中了。他给高官朋友章忳写信,坦言“禄廪相绝,恐年载间,遂有饥寒之忧”恳请老友“不能不少念”。他在《答秦太虚书》中说:“初到黄,廪入既绝,人口不少,私甚忧之。但痛自节俭,日用不得过百五十。每月朔,便取四千五百钱,断为三十块,挂屋梁上,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,即藏去叉;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,以待宾客。此贾耘老法也。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,至时别作经画。”日子过得拮据,求人不如求己,只能拓荒东坡,他的“东坡”之号由此诞生。困苦当中,他发现了“美食”,并改良了做法,写出流传千古的《猪肉颂》,纵观中国诗歌史,这样的诗也是绝无仅有,《猪肉颂》无疑是一篇困苦中对美食的颂歌:

净洗铛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,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

如果说从《后杞菊赋》中读到牢骚,在《猪肉颂》中读到的是乐观,是面对困苦的不屈,是对无奈生活的超越。

后来苏轼又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过山车一样的起伏,绍圣元年(1094)57岁的苏轼又一次遭贬谪,这一次贬得更远,是远在岭南的惠州。几番起落,苏轼已经淡然,贬谪生活依旧不堪,他却不再执着,更达观透彻,在惠州他给弟弟苏辙写了自己吃羊骨的心得,其中透着嘲讽,透着冷静,透着不在乎:

惠州市肆寥落,然每日杀一羊,不敢与在官者争买。时嘱屠者买其脊,骨间亦有微肉,熟煑熟漉,若不熟,则泡水不除,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。终日摘剔,得微肉于牙綮间,如食蟹螯。率三五日一食,甚觉有补。子由三年堂庖所食刍豢,灭齿而不得骨,岂复知此味乎!此虽戏语,极可施用,用此法,则众狗不悦矣。

试译如下:惠州市场不太兴旺,但也每天杀只羊,我不敢与权贵们争买羊肉。经常嘱咐宰羊的人给我留点羊骨,羊骨尚有少许肉,买回来之后将其煮熟酱好,要是没煮熟可就不入味,随意洒点酒和盐,放置火上烤至微焦,用一天的功夫,慢慢地在骨头缝中一点一点地剔着肉吃,那好吃和费劲的程度就像吃螃蟹的腿一样津津有味。三五天吃一回,感觉蛮补的。子由你三年公款吃喝,吃的肉全是一口咬不到骨头,怎么能体会我这羊骨的美味!虽然是玩笑,但你不妨一试。只是这么个吃法众狗可就不高兴了。

读此文,不免会心一笑,写了一篇打油:

坡老谪惠州,吏民相与游。居闲竹常伴,餐饭肉难酬。

街市偶屠宰,试将羊脊谋。细柔明火炙,木刺细探求。

食骨如秋蟹,书信寄子由。戒其无外泄,众狗易生仇。

学周丨也说东坡的“吃”  第2张

【作者授权专稿】

作者于学周,青岛电视台编导、宋词达人、作家、人文学者、资深票友

首发世说文丛 组稿编辑:周晓方

本文暂时没有评论,来添加一个吧(●'◡'●)

欢迎 发表评论:

客服微信:15838231350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
复制成功
微信号: 15838231350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我知道了
添加微信
微信号: 15838231350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一键复制加过了
15838231350
微信号:15838231350添加微信